图片1 图片2 图片2
您当前的位置:雅安分频道  >  生态雅安  

水利事业发展有质感 生态雅安幸福又美丽

2019-01-03 14:32:39
来源:雅安日报
编辑:李仕丽

新年伊始,气温依然如往年般寒冷,却又无处不感受到让人振奋的温度。

这种振奋、这个温度,源于40年前,源于同样冬日中那个不平凡的事件——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回首过去的40年,从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取得的诸多辉煌与成就中,从一路艰辛跋涉、克难破险走来的勇气和豪迈中,立足雅安,我们同样能从中体会到雅安治水兴水宏伟事业乘风破浪,绘就出的一幅波澜壮阔、春华秋实的精彩画卷。

40年,栉风沐雨。雅安重点水利工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民生水利工程遍及城乡,夯实了安居增收富民底子;水资源管理成效持续提升,生态雅安实至名归。

40年,不忘初心。更多之于水利建设发展的探索实践,已在1.53万平方公里雅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滋润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150多万雅安人。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兴水的重要论述,同样昭示着雅安水利始终不渝的追求。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第一篇章:重点水利工程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重点水利工程助力雅安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建设发展离不开水,产业发展振兴离不开水,群众安居乐业致富奔康同样离不开水。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西缘。独特的区位、生态优势,造就了雅安水资源大市的底气。

即便如此,雅安也同样面临着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想要水时水不够,不想要水时水太多的难题。

如何改变?在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统筹和坚强领导下,从未停止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雅安,以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将这一难题破解,并取得了更多发展为雅安、实惠为民生的实效。

开端 始于永定桥水利工程

“永定桥水利工程,位于雅安市汉源县,是四川省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移民安置重点配置工程,也是汉源县新县城供水的关键性工程。工程于2009年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15年底实现向汉源新县城供水。”

虽然时间已整整过去3年,但谈及这个自己负责的首个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市水务局副局长,曾任汉源县副县长、永定桥水库管理局局长的刘秀权,仍激动不已。

2012年,时任市水务局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的刘秀权,临危受命、走马上任,从此与永定桥水利工程结缘。

那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个亟待解决或突破的棘手难题。以地质环境为例,刘秀权特意谈到了梨平沟隧洞项目。

该项目为永定桥水利工程诸多子项目之一,全长只有800米,施工量小得可忽略不计。但该项目也有其特殊性,施工面全部位于地质断裂带上,塌方、涌水等地质灾害带来的安全隐患时刻相伴。

“头顶涌水如雨,脚下积水没膝,再好的雨衣雨靴也不管用,只需半个多小时就会被浸透。”刘秀权说,身处这样的恶劣施工环境下,挖掘进度只能极其艰难的实现每日推进1至2米,远低于其他隧洞正常情况下的每日5至6米。

但再难也要干!将安全始终作为头等大事,不断优化施工方案、24小时推进不止。最终,历经近2年艰苦奋战,他们终于按时保质保量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至2015年永定桥水利工程完工投用前,这样的“硬骨头”更是数不胜数。

攻坚,同样体现在2013年8月正式开工的铜头引水工程上。这一次,刘秀权任该项工程指挥长。2018年7月18日,雨城区多营段突降大暴雨,直接导致该段多个工作面被冲毁、设备被冲走。相似情况,在该工程施工至今,每年都会出现2至3次。作为管理者,刘秀权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前撤离人员,然后重头再来。

已建成的永定桥水利工程,不仅满足了汉源新县城6万人的安全饮用水需要,更有效满足了沿线移民安置区13.5万人的灌溉和人畜用水需求,并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0.41万亩;已初步实现主体工程按时完工,在2019年元月实现正式供水的铜头引水工程,也将有效解决雨城区、天全县、芦山县3县区7个乡镇的9.82万亩农田灌溉,并为6.73万农村人口提供可靠的饮水安全保障。

奋进 源于同奔小康的梦想

毋庸置疑,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属于生活在雅州大地上的每一个雅安人。汉源县富林镇流沙河社区10组村民李绍林,就是其中一员。

过去因为缺水,包括他在内的更多村民,只能种植苦瓜、豌豆、玉米等经济附加值低但耐旱的农作物。一年忙到头,收入仅有1万余元。

现在因为有水,包括他在内的更多村民,纷纷发展起了脆红李、黄果柑、枇杷等经果特色产业。仅是靠种植脆红李一项,今年就实现收入5万余元。而在整个社区,村民人均年收入更是已实现从3000元到7000元的飞跃。

改变始于2013年永定桥水利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时,在汉源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富林镇党委政府积极带动下,一项旨在改变富林镇产业结构的行动由此拉开序幕。至2015年,富林镇经果产业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种植面积更是在短短3年内达到了6000余亩。

作为配套工程的永定桥水库大田支渠扩建工程,已于2016年3月开工建设。

“别被支渠两个字影响判断。”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工程体量已属中等规模水利工程,也是雅安的重点水利工程。

该项工程起于永定桥干渠石岗山隧洞末端,总长34.645公里;主要任务为灌溉和供水,主要解决流沙河左岸农村移民安置生活、生产,以及迁建企业用水需求。灌区范围涉及汉源县富庄、九襄、唐家、富泉等5个乡镇,设计灌溉面积3.45万亩,预计2019年底前基本完工。

该项工程涉及的5个乡镇,全部为汉源县经果产区,建成后除可满足安全饮用水需求外,更能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由此放眼雅安,更多重点水利工程正夜以继日、如火如荼推进。

——南郊水厂引水工程。该项工程于2014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引水线长约28公里,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完工后,与九龙水库配套,日输水规模可达8.64万/d,引水流量达1.0/s,可使扩建后的南郊水厂供水保证率达95%,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更可靠的用水保障。

——九龙水库工程。这是一座以灌溉、农村乡镇供水和农村人畜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生态建设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于2014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工程位于雨城区严桥镇,属四川省2012年建设“10+2”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之一,设计总库容1605万立方米。建成后,可为雨城区严桥镇、晏场镇18个村、5.27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可保障灌区2.22万人口,以及8.42万头牲畜饮水安全。

第二篇章:民生水利发展

民生水利润雅州

民生水利建设带动雅安城乡同步发展

水利是农业产业命脉,水库、塘坝、灌渠、农村饮水工程等农村水利设施,则构成了“三农”的内在血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始终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民生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踏石留印的毅力和勇气,破解了农村安全饮用水、农村水利设施等瓶颈,成为助力雅安城乡同安居、同发展、同奔康的坚强依靠。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市更是通过民生水利设施的修建、配套和完善,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铺就了坚实的民生水利后盾。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更有质感

雅安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水平(2100)的5.2倍,全省人均水平(2900)的3.75倍。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更是多达99条,是典型的水资源“量质双优”城市。

我市山地占总面积94%,农村地区有相当部分广泛分布在中高山地带。加上我市呈南北纵列分布,重重山峦阻隔带来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难的难题。

问题由此衍生。改革开放前,我市农村基本无饮用水设施,生活用水基本靠井水、溪沟水、田凼水。改革开放之初,虽陆续实施了一些人畜饮水、饮水解困等项目,但因供水工程建设标准低,供水基础设施薄弱,供水保障能力差的短板依然存在。此后从2005年至今,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农村供水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我市通过打破行政区划分区域调配水资源,以建设农村骨干水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探索实践,尤为引人瞩目。名山区农村供水总厂,就是其中先行先试的典型样板。

2018年12月18日上午,整洁漂亮的厂区一如往常般忙碌。

智能化控制中心内,值班人员密切关注着每个环节。经过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净化后的干净饮用水,则通过供水管网流出。同一时刻,管道另一端,名山区新店镇大同村村民陈志洪,正用这干净的自来水淘米、洗菜,一如往常。

以此为开端。更多如芦山县龙门水厂、汉源县九襄水厂、荥经县严青水厂,以及天全县东风水厂、天全县始阳水厂、宝兴县灵关水厂等为代表,规模大、净水工艺完善的农村骨干供水工程相继建成,为民所用、为发展所享。而其背后,则是全市农村供水格局初步形成,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得以极大提高。

2016年,荥经。一项旨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需问题的《荥经县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特许经营权合作投资协议》正式签订实施。

目的很简单,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内容很丰富,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荥经县城市供水厂二期工程,同步配套周边10个乡镇供水管网;运营、管理、维护全县所有214个已建农村供水站。

农村水利建设让群众更幸福

全市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率已提高至96.74%,基本解决农村群众生活饮用水难题……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在破解农村饮用水安全难题中,已取得的显著成效的综合体现。

但这并不是我市民生水利40年发展建设的全部。

按照市域实际,我市多年来的水利工程建设思路,主要由新建水源及骨干工程——新建、整治骨干工程及配套渠系——新建、整治输配水和田间渠系——推广建设节水灌溉——大力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亮点工程等组成。

其间,小农水工程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走进今日的汉源县双溪乡申沟村,无不是片片果林和张张笑颜。但在2011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

那时的申沟村,是一个因灌溉用水缺乏而制约产业发展的典型村落,村民们甚至会时常因农田浇水引发邻里纠纷。

改变始于2011年。从这年起,汉源县先后成功申报为第三批、第六批中央财政小农水建设重点县。由此,包括申沟村在内,更多农业灌溉用水缺乏的问题,相继得到缓解。

至2016年,全市农村灌溉渠系网络的雏形显现。也正是从2016年起,为适应新时代农业节水要求和产业发展及种植结构调整,我市民生水利建设再次踏上新的“赶考”征程——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43万亩,整治渠道66.042公里,安装管道974.138公里,整治山坪塘16座,新建蓄水池516口,新增有效灌面0.382万亩,恢复和改善灌面5.03万亩。

按市委、市政府科学部署,从2016至2018年,我市仅用于水利脱贫攻坚的计划投资,就达12.476亿元。其中,2016年共完成投资6.49亿元,占目标计划的101%;2017年共完成投资4.674亿元,占目标计划的118%;2018年已完成投资2.46亿元,占目标计划的117%。

如何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答案之一:以项目为载体,紧紧围绕水利风景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展开。

硗碛湖、雨城区陇西河上里古镇段、芦山县飞仙湖,我市已建成3大省级、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根据市旅游部门信息显示,仅是2018年,这3处水利风景区就提供就业岗位2295个,共计接待游客169.39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84亿元。

第三篇章:水资源管理

管好用好水资源

水资源管理盘活生态发展大棋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掷地有声。

降水丰沛、河流密布;山清水秀、生态优越,是雅安绿色发展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

时光是最好的见证,今日雅安对水资源管理保护和运用,正不断凝聚起全市人民与青山绿水共存共荣的巨大力量。

更多清流回归自然

赵国强,年逾七旬,长居青衣江岸姚桥段,雅安改革开放40年巨变的见证者和改革的参与者。在其诸多珍藏记忆中,就有一份来自青衣江大兴电站沿岸流域的记忆。

2018年12月21日清晨,赵国强再次沿江岸漫步,范围恰好涵盖桃花岛湿地公园(又名:雅安大兴河道及湿地综合整治工程)全部。

“这里是旅雁长滩、特色花田,这里是休闲广场、望江台,这里是……”或漫步或驻足,老人如数家珍介绍着每个景观。“如不是亲眼见证,很难想到这里曾是水面狭窄、杂草丛生的河滩地!”

工程项目负责人古彪说:“枯水期最宽处水面只有约十余米,部分河段甚至能步行通过。”此后,以“湿地画卷,江湾雅韵”为景观规划主题,以生态保护修复为主要目的该项目正式动工,并于2018年2月竣工投用。

更多绿意盎然、鸟语花香、清澈水流由此呈现。背后则是雅安从2007年起,开始对生态流量监管工作的实践探索。

这是一项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探索和创新,距离国家水利部门提出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监管,相隔不到两年。

由此,从依法行政、科学设置生态流量、将生态流量监管纳入河长制监管考核,雅安全力以赴。

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份逐次递进、量质同提的喜人成绩单:2007年,在全省率先初步建成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控系统,共有40余座水电站纳入在线监管。2014年至今,经两次水电站监控系统再建设,我市符合生态流量监管要求的651座电站,不仅完成了下泄流量工程措施,更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对更多成效,市水务局水资源保护科科长何柳,特意提到了周公河(青衣江右岸一级支流)上的葫芦坝和沙坪电站。

实施生态流量监管前,葫芦坝电站减水河道水面常年宽度只有6米至7米,实施后达到9至10米,河道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而在沙坪电站所处的沙坪镇景春村,村民们同样惊喜发现,冬季河道水流甚至比电站修建前还要丰富。

40年间,我市水资源管理受益于科学技术不断提升,不断实现跨越:2007年建成生态流量在线视频监管系统,2015年实现取水户水量在线监测和水质在线监测;2017年,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再次提档升级,雷达测流、超声波测流等先进技术不断涌现。

生态文明永续发展

中国至美茶园绿道,是中国十佳茶旅线路之一。一眼望不到头的茶海,步移景异的产业美景,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月亮湖,坐落其间,山水一色、茶园环绕。作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小型灌溉水利工程,至今仍滋润着名山区解放乡、红星镇、百丈镇的人们,以及8300多亩茶园和良田。

水产养殖,从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初,在此孕育的产业。“近年来,鱼类产量每年至少15万公斤,远销省内外。”说话的是谢波,名山区水务局副局长。

此后,随着生态建设保护力度持续加强,这里同样经历了禁止网箱养鱼、高密度养鱼的变革,只为换得绿水清流常在。

紧随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更多探索实践已在路上。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起,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1745名河(湖)长全部到位;240条河流、41座灌溉水库,以及43处重要渠(塘、堰)、15处重点饮用水水源,全部纳入河湖长制范围。

——制定《雅安市村级河长条例》,力促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该条例目前已经过第四届市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全省首部涉及村级河长制的立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立足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立足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创新,同步制定《青衣江流域(雅安段)水环境保护条例》。目前,该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

“雅安地处长江上游,水资源优质且丰富,也是青衣江发源地,相关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无疑对强化源头治理,以及积极探索村级河长制建设工作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更多喜人成效正为生态雅安,为150多万雅安人所享。

市水务局信息显示,2018年1月至10月,纳入国家、省考核的3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优良水体达标率100%;7月至10月,14条市管及以上河流,2座中型灌溉水库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均100%,水环境质量全部达到3类及以上优良水体……

2018年6月,一个由名山区水务、环保、旅游等多部门联合实施的提升工程,围绕月亮湖拉开序幕。至10月,包括婚庆广场、林下花海、爱情殿堂、环湖路,以及知青广场、湿地公园、观景平台等在内的10个节点相继建成,连带着以知青文化为背景打造的民宿旅游,为这里生态发展再添新活力。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