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图片2 图片2
您当前的位置:雅安分频道  >  生态雅安  

“冉可七”的数字助农路

2025-08-21 10:22:50
来源:雅安日报
编辑:张琳

刘秋伶“挂”在树上直播卖水果

晨光刺破泥巴山的薄雾,汉源县唐家镇的山坡上,刘秋伶(网名冉可七)的胶鞋正陷在湿润的泥土里。她踮脚探身,指尖掐断果柄,一颗金黄的桃花李落入篮中。果皮沾染露水,在初阳下折射出蜜糖般的光泽。“这颗好漂亮!”她向镜头展示收获,汗珠沿着晒红的脸颊滚落,滴在沾满泥点的衣襟上。

山下,汉源冉可七供应链仓库内,工人们已铺开泡沫托,准备迎接当天的丰收。

创业起点

从创业遇挫到短视频摸索

刘秋伶的创业起点,藏在唐家镇伍家山的80亩山林里。

2016年,怀着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她与丈夫“萝卜哥”贷款60万元,总投入200万元养殖五黑鸡。“好山好水养好鸡。把品质做好,一定有出路!”这是他们最初的信念。

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尽管五黑鸡和鸡蛋品质优良,销路却始终打不开。为推广产品,夫妇俩尝试了公交车广告、集市地推,甚至前往大城市超市做试吃推广,却收效甚微。

为打破困境,2017年,刘秋伶注册短视频账号“秋水玲珑”,记录养殖日常,试图吸引消费者——这也成为她触网的起点。但当时短视频平台尚未成熟,反响寥寥。最终,滞销的鸡蛋只能低价处理,损失惨重。

“那次创业可以说是血本无归,也让我们明白‘酒香也怕巷子深’。”刘秋伶感慨。

之后,他们又尝试开办网吧等项目,均以失败告终。

转机出现在2019年寒冬。刘秋伶看见52岁的母亲通过手机短视频了解外界,那方发亮的屏幕,犹如萤火虫点亮了新方向。同年,她正式运营抖音账号“鹿碗儿”,定位“农村生活+美食”。

为打造高质量视频,刘秋伶不惜从成都高薪聘请专业团队,与本地自媒体人合作,从脚本到取景都亲力亲为。汉源的山野间,他们为找一个机位翻山越岭,为理想画面奔波数小时。清晨扛设备出发,傍晚披着夕阳归来。

账号初期涨粉虽快,却未达预期。因创作理念分歧,团队最终解散。面对闲置的昂贵设备,夫妇二人虽无奈,却未退缩,毅然扛起拍摄重任。

望着汉源湖和一茬茬水果,刘秋伶想:“家乡这么美,水果吃不完,何不把小时候的生活展现给大家?”

2021年,“鹿碗儿”更名为“冉可七”。刘秋伶介绍,“‘萝卜哥’姓冉,‘可七’寓意未来可期。”

首期视频是河边野炊,由“萝卜哥”拍摄。不熟悉设备的他,连光圈和快门都调节不好。视频发布后,有人调侃:“拍摄的人,敢不敢让我看清楚主角。”面对质疑,他们不断学习摸索,逐渐掌握技巧。

无心插柳柳成荫。摒弃过度包装,“冉可七”账号以夫妻自拍、手持镜头摇晃等“不完美”风格,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调侃反而增强了真实感。此后,视频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在温情叙事中传递乡村生活,展现土地馈赠与丰收希望。

“我们常研究观众喜欢的风格,比如下水游泳、摘水果视频,涨粉上万。”刘秋伶介绍,如今,“冉可七”全平台粉丝已超600万。

直播破局

挂在树上把水果卖上了价

2020年夏,汉源甜樱桃红透枝头。刘秋伶架起手机直播,特写镜头中,她指尖掐破果皮,绯红汁液滚落——直播间人数持续上升,500单樱桃售罄。那晚,夫妇二人打包樱桃至凌晨。

这500单不仅是对夫妻二人努力的肯定,也为“边拍视频边卖货”模式奠定了基础。

2022年成为事业转折点——汉源桃花李漫山遍野,以往均价不超1.6元/公斤,且常常滞销。刘秋伶和丈夫拍摄短视频,在直播间大力推广。果园里,她拿着饱满的果子展示:“汉源桃花李果肉脆嫩,汁水丰富。咬一口满是果香,是果农用心种植的成果。”经过努力,桃花李价格升至10元/公斤,果农真切感受到直播助农的好处。据统计,刘秋伶将汉源桃花李卖出“圈”,月销超75万公斤。

“大家都喜欢看我‘挂’在树上卖东西。” 刘秋伶笑着说。

此后,直播事业蒸蒸日上,汉源冉可七供应链仓库在九襄镇甘溪坝园区成立,占地10000平方米。她聘请当地“留守宝妈”务工,提供稳定收入。

仓库内,李芝正在麻利分拣黄桃。她是200名工人之一,她们其中九成是“留守宝妈”。刘秋伶提供160元日薪加免费两餐,让她们既能养家又能照顾娃娃。

“碰伤的不要!”销售中,刘秋伶始终坚持品质至上。

“只有保证品质,才能赢得信任,事业才能长久。”她坚定地说。

2023年冬,海南芒果园热气蒸腾。刘秋伶将手机架在黎族姑娘背篓上直播;同期,九襄基地工人处理花椒订单。当热带水果与汉源山货隔空对话,20余人的远征团队已驻扎半年,刘秋伶也成了当地“助农大使”。

扎根土地

把助农的光洒得更远

八月,石棉县安顺场镇共和村,绿然果业专业合作社内洋溢着丰收的热闹。果农弯腰分拣黄桃,工人熟练装箱,快递车引擎声划破午后宁静。

繁忙景象中,一个清亮声音透过麦克风热情推介:“看!这是我们的黄桃,皮薄肉厚,汁水充盈,咬一口甜到心坎……”镜头前,刘秋伶手捧黄桃,轻轻一掰,汁水滑落,“家人们看这糖心,今年果子的甜度高了好几度,全是阳光的味道!”屏幕上订单跳动,一个半小时销出3000单。

这场面让人想起几个月前她在石棉县美罗镇枇杷园的奔忙。当时,枇杷挂满枝头,得知因成熟期集中面临滞销,刘秋伶当即推掉海南行程。“我也是农民出身,太懂果子熟在枝头的心焦!”

美罗镇果园里,串串金黄枇杷压弯枝头。刘秋伶穿梭其间,查成色、捏弹性、尝味道。为助枇杷出山,她联系“四川关支书”“大凉山杨文浩助农”等达人,组成助农矩阵,打开网络销路。6月14日的直播,订单不断跳动,1小时卖1万单,0.9万公斤枇杷发往全国。

助农路并非一帆风顺。“最难的是运输和熟度把控。”刘秋伶想起在海南卖哈密瓜时,因一批果子熟度过高,客户收货后损坏不少,“自己贴了16万元赔偿,必须对果农和消费者负责。”

正因亲历“辛苦种出的果子销不出”的困境,刘秋伶做短视频的初心从未改变,“就想为滞销农产品打开销路,懂这份急,才更想帮大家一把。”

如今,刘秋伶的助农脚步早已走出雅安。从攀枝花到海南,从枇杷到黄桃,哪里有需要,镜头就对准哪里。

近日,刘秋伶又收拾行囊,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那里的石榴正等待她的拍摄。从雅安山间到更远田野,她用脚步丈量土地,把助农的光洒向更多需要的地方。

暮色四合,刘秋伶站在九襄镇的李子林中。晚霞将累累果实染成琥珀色,果农笑声在山谷回荡。手机响起,又一场助农直播即将开始。接听前,她轻声对记者说:“你看,汉源的晚霞和水果一样甜。”

远山处,冷链物流中心正在封顶。玻璃幕墙反射漫天霞光,恍如当年鸡场废墟上重燃的火种——这束由手机点燃的微光,终成燎原之势,照亮大山深处的果园,也照亮万千农人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