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图片2 图片2
您当前的位置:雅安分频道  >  生态雅安  

雨城区创新机制盘活森林“立体财富”

2025-08-18 15:28:26
来源:北纬网
编辑:张琳

雨城区创新机制盘活森林“立体财富”

抚育间伐“算活账” 林下套种“增收益”


雨城区的翠绿山林

盛夏时节,雨城区的山林翠绿依旧。这片115.6万亩的山林,让雨城处处浸润在绿意之中。

然而,许多人未曾留意,这片绿色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单一纯林到复层异林,从“林下黑”到“林中绿”,从常规树种到珍稀树种……森林可持续经营正着力将雨城“扁平的绿色”转化为“立体的绿色”,让这份“立体的绿色”真正产出实实在在的财富。

国有带集体

森林经营“大手牵小手”

雅安市雨城区国有林场洛皇寺作业区,笔直的柳杉沿山坡错落有致地排列,阳光透过葱茏的林梢,在林间洒下斑驳光影。在这里,柳杉中龄林经过科学抚育间伐,林分郁闭度和疏密度已达到合理范围,林木蓄积净增优势得到快速提升;5个监测样地经过科学设计布局,为精准分析最适合的林分密度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国有林场和林业大户的林子,每隔四五年就会开展一次透光伐,森林质量一直保持得很好。”雨城区林业局资源保护监督股股长代永刚介绍,这些国有林场和林业大户经过多年实践,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抚育管理和森林经营技术。

然而,在更多分散的集体林地中,林农却缺乏这样的专业技术。雨城区86%的林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且幼中林资源占比极大,由于缺乏科学抚育,近七成的林子逐渐成了“黑森林”——林木过密导致透光性差,林下植被难以生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双受限。

“山林披绿不一定代表生态好,种下的树苗也不是只能任其生长而不能合理利用。”代永刚坦言,如何破解集体林地分散、林农经营理念落后、应对市场能力弱等问题,成为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

为此,雨城区创新构建了“国有林场+集体林”合作模式,依托国有林场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组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专项工作组,在集体林地中实施“五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监管、统一验收、统一搭建销售平台。

国有带集体,就像大手牵着小手。在国有林场的专业引领下,集体林地的经营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合理控制间伐次数和采伐强度,集体林地的林分郁闭度和疏密度逐步达到最优状态。根据试点监测数据显示,抚育后的林分公顷平均蓄积达到307立方米,较上一年度增加了47立方米,较未实施抚育间伐的林地增加了24.5立方米;平均胸径年增长量为1.86厘米,较未实施抚育间伐的林地增加了1.1厘米。林分空间结构更加合理,也为下一步培育高价值大径材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来,雨城区又将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紧密结合,在明确林地产权的基础上,通过“三权分置”改革,积极引导林农以入股、委托、合作等多种方式,将分散的林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在望鱼镇四方村,当地采用“林农+村集体+公司”模式,成功整合集体林地466亩,引进雅安市振瀚林业有限公司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并同步发展林下经济,仅这一项就让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

单一变多元

林地效益“节节高”

雨城区晏场镇陈大坪林场的林下药材园区,是一片占地1.65万亩的纯柳杉林地。如今,这片曾经单一的柳杉林中,黄精、白芨、雅连、毛慈菇等各种中药材长势正旺,这里也成为雨城区林下药材园区建设的首例实施区域。

“得益于科学抚育,这片森林的郁闭度达到了0.5-0.6,林分光能利用程度明显增强,非常适合种植林下药材。”陈大坪林场林下药材园区负责人何格说,中药材的种植不仅丰富了林地生态结构,也为林场带来了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无独有偶,在雨城区多营镇大深村,不少村民在自家的黄柏林下套种了魔芋。“魔芋目前市场价格是每公斤6元,一亩地可以产出2000-2500公斤魔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村民罗锦成算起自家的增收账,脸上满是笑意。

如今,在雨城区推广林药、林蔬、林笋等复合经营模式,利用森林抚育后的林下空间发展特色产业,已经不是个例。截至2025年,全区已培育林下蔬菜0.5万亩、油茶0.45万亩、中药材0.9万亩、笋用竹1.2万亩,这些产业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其中,乐至正达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陈大坪林场实施的森林抚育与林下经济紧密结合项目,探索出了“以短养长”的新路径,目前,晏场镇陈大坪林场林下中药材基地1000亩核心区已全面成型,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样板。

雨城区探索出的“柳杉+黄柏”混交模式更是成为全省典范。该模式利用柳杉与黄柏的生态位互补特性,柳杉作为高大乔木提供上层遮荫,黄柏作为耐阴药用植物在下层生长,既提高了林地生物多样性,又显著增加了经济收益。这一创新模式被四川省林科院列为全省首个混交林示范点,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此外,雨城区还积极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国家储备林、天府森林粮库等项目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林下种植药材、森林蔬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步配套发展苗圃基地、林产品加工厂和乡村特色产业体验基地,推动林业与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探索森林抚育碳汇项目开发,通过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森林经营,让“绿色财富”的来源更加多元。

造林变营林

理念革新“结硕果”

“现在一年能挣一万多元,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望鱼镇四方村村民姜新礼将自家林地交给雅安市振瀚林业有限公司后,又受聘于公司在林地务工。8月10日,是公司给四方村务工村民结算工资的日子,经过务工天数和工种核算,姜新礼领到了7800元工资。他笑着说:“这比自己以前守着林子单打独斗的收益高多了。”

四方村通过“林农+村集体+公司”模式整合林地后,重点种植油茶和黄柏,并优先雇佣当地村民到林地务工。在2023年,参与该模式的村民每户就得到了5000元左右的分红,再加上在林地务工的收入,户均增收效果显著。

“这是一笔可以明明白白计算的账。”雅安市振瀚林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应桃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林农参与抚育工作,日薪近200元;抚育间伐的木材售价在220-380元/立方米;试点补助差异化考核奖励为340-450元/亩;林地入股集体经济能获得稳定分红。多重收益叠加,让林农的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在代永刚看来,森林可持续经营带给村民的转变,远远不止经济收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经营理念的革新。“与以往通过招投标找施工队来抚育不同,我们让林农从培训到抚育间伐全程参与、切身体会,虽然前期花费的精力较大,但能颠覆性转变林农的思想观念。”他认为,转变老百姓“重栽轻管”的传统理念,鼓励大家从单纯的“造林人”转变为专业的“营林人”,将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产生深远影响。

为推动这一理念转变,雨城区林业局采取了一系列扎实举措:组织林农赴森林经营效益显著的地区参观考察,通过示范林、示范片(点)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林农直观感受试点成效,从而自发参与到试点工作中;定期举办专题培训,多方位宣传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政策、技术和成功案例,提高林农的参与意识和开展试点工作的能力;引导村民就近务工,让他们在专业化指导下全面参与项目实施,在实践中学习新发展理念、掌握新技术。

同时,工作人员还专门给林农算了一笔长远经济账:在传统经营模式中,多数林农受短期利益影响,培育木材多以中小材为主,不仅价值不高,还容易因林木过密导致水土流失;而在试点中,通过收益对比,引导林农认识到培育高价值大径级木材的长远效益,主动转向可持续经营模式。

“我们通过‘国有带集体’联动经营、多元复合经营与产业融合、林农能力提升与利益共享三项机制创新,有效解决了集体林分散经营、低效利用的问题。”雨城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雨城区将继续把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持续推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让更多林农共享“绿色财富”,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编后语

雨城区盘活森林“立体财富”的实践,为生态资源转化提供了生动范本。从“国有带集体”破解经营分散难题,到林下多元经营激活土地效益,再到理念革新让林农从“造林人”变“营林人”,每一步探索都紧扣生态优先与民生改善。

这场变革不仅让115.6万亩山林实现“绿富双赢”,更用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林农尝到可持续经营的甜头。其核心在于机制创新——通过“五统一”管理、多元产业融合、利益共享模式,让生态保护有支撑、经济发展有路径。

这样的探索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期待更多地区借鉴雨城经验,让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