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一年中土壤肥力最好、杂草繁殖速度最快的季节。”6月19日晨,宝兴县灵关镇新场村4组村民杨井红穿上雨鞋,背上装有镰刀和大号水杯的背篼,向罗老林(小地名)走去。
罗老林是新场村的一处商品林,因村里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造成劳动力不足,罗老林在前些年成为抛荒林地。2022年,宝兴县成立全省首个县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局后,新场村成为全省首个“生态银行”试点基地。
近两年过去了,昔日荒草丛生的林地焕然一新,展现出青山“变现”的新活力。
林地流转
“生态银行”助力增收致富
宝兴县现有林业用地438.98万亩,森林面积333.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39%,森林资源富集,生态价值潜力巨大。
按照成片开发、分步推进的思路,宝兴县探索在平等自愿和不改变林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将分散、零碎的森林资源经营权和使用权,按照林权入股、委托管理、林地租赁、林权转包、林权赎买等合作模式,将林地使用权、经营权流转至“生态银行”,让林农通过资产转让获得收益。
在“生态银行”试点基地,罗老林的黄柏、柳杉、桢楠等长势喜人。
“2023年2月,村里种下第一批树木,每亩约160株,现在最高的已长到2米多高,整体损害很少,成活率在95%以上。”新场村党支部书记李德荣说。
“生态银行”试点基地第一批共计流转林地336.34亩,涉及新场村56户农户,采取以宝兴县兴绿林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林权转包合作模式,按照每年每亩50元的价格流转30年,按每年每亩2元的标准,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
在三年抚育期间,村里每年会集中除草2次,并安排2名巡山管护员对林地进行日常管护。
村民杨井红就是其中一名管护员,家里的4亩多地全部流转。按照合同,杨井红第一年已收到3000多元,明年将会收到余下的50%。
穿梭在罗老林,杨井红不时弯下腰为黄柏树除草,“从去年开始,我和另一位队友每个月要在这里巡山3次,负责除草、杀虫等管护工作,一个月有2200元左右的收入。”
和杨井红一样,在“生态银行”试点基地就近务工的村民还有不少,他们的年龄大多超过50岁,外出务工比较困难,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让他们很开心。“巡山和除草施肥等工作优先考虑让土地流转的村民参加,为他们增加收入。”李德荣说,“最多的时候有50多人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有150元收入。”
点绿成金
绿色高颜值变为经济高价值
“如果把林农们碎片化的林地和林地使用权比喻成零散的存款,那么‘生态银行’可以实现‘零存整取’。”宝兴县兴绿林业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刘海说。
刘海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年每亩50元的价格,30年累计可为新场村农户增收50.5万元,再加上劳务费,预计户均增收1万余元。此外,预计木材销售收入可达857.5万元,公司可得收入0.64万元/亩,真正实现了让森林增绿、让林农增收、让林权“变现”。
站在罗老林山头向远处望去,第一批栽种的树木正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
李德荣介绍,今年5月,新场村开始对第二批林地进行荒草清理工作,接下来将继续采用林权转包合作模式,由公司担任主体,流转第二批共210亩林地,涉及27户农户,明年初春就可以栽种树木。
随着“生态银行”第二批试点的启动,李德荣又萌生了引入合作社实体,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开展规模化林下种植的想法,“让树木吸收天然有机肥料,长得更加粗壮,还能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增收,目前种植的品种还在筹划中。”
而宝兴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另一路径——林业碳汇,则是通过人工造林、生态修复、森林抚育等方式,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同步采用VCS(国际核证减排标准),在全市率先开展2.5万亩新造林VCS碳汇开发,推动4.2万亩新造林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碳汇开发,启动2.4万亩森林修复“碳普惠”开发。
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可开发7万吨碳汇,平均每年能为当地林农带来每亩100元左右的收入,实现70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林业碳汇持续30年,就能为宝兴县带来2.1亿元收入。
刘海表示,计划今年下半年按照VCS国际标准,预售1万吨碳汇,力争实现GDP和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赢,让青山“变现”为“金山银山”。
市融媒体中心 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