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阐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红马甲”闪耀雅州大地
——记我市党员志愿者
党员志愿者为居民量血压
雷锋,一个平凡却又响亮的名字,他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树起了一座“为人民服务”的不朽丰碑。
在抗震救灾最前沿,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田间地头里,在入村访户中……党员志愿者们一个个“红色”的身影如漫天繁星般闪耀在雅州大地上,他们将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每个月都成为雷锋月,让学雷锋活动蔚然成风,让雷锋精神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光芒。
投身志愿服务 践行初心使命
自雅安市直机关“红旗帜”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党员志愿者身穿红色马甲的身影便活跃在社区、乡村、企业中。他们为农民解难题、送技术,带去致富希望;他们送医上门,助力医保惠民政策有效落地;他们开展法律援助,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有效保障群众利益。
不久前,2022年度雅安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公布,雅安市直属机关“红旗帜”法律志愿服务队被评为雅安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这支志愿服务队通过党员队伍建设、管理,广泛组织开展“红旗帜”党员志愿服务,为群众提供司法救助、诉讼服务等,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他们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情,形成居民小区治理的长效机制,营造人人参与创城的良好氛围;他们引导居民养成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通过每周开展“红旗帜”志愿服务、入户宣传、爱国卫生大扫除等活动,提升创城的知晓率,团结带领广大居民群众积极投身文明城市创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利民工程。
一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有效机制,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形成各级各部门(单位)上下联动、主动作为的一盘棋、一张网总体格局,营造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良好氛围。
在这过程中,广大党员志愿者们不怕脏、不怕累,清杂物、除杂草、畅通道,面对乱堆杂物的重点部位和脏乱差卫生死角,他们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干起来,满足居民对干净、整洁居住环境的美好向往,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联包帮”工作中,党员志愿者清扫卫生、整治乱象,为居民营造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在“红旗帜”志愿服务活动中,他们送医疗、送技术、送法律、送服务进乡村进小区;在市区各个十字路口,他们开展文明劝导,帮助群众树立文明出行意识;逢年过节,他们坚守在火车站、汽车站、超市,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全市党员志愿者用心传递着文明,把爱凝聚成一股股暖流,让文明之风吹遍雅州大地。
旗帜彰显担当 党旗飘扬一线
“9·5”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共产党员成为抗震救灾中最响亮的名字。他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肩扛责任、冲在一线,奋勇拼搏在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的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轻伤不下火线”的袁超徒步18公里前往灾区一线开展志愿服务,诠释“退役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退役军人本色;“陀螺书记”王月霞“地毯式”排查,确保群众安全转移,解决群众吃住问题;“临时妈妈”杨全珍细心照顾21名孩子,抚慰心灵,护其周全……党员志愿者发挥先锋堡垒作用,赴一线、冲在前,全力以赴守护群众。
此外,市交通运输局迅速响应,第一时间集结党员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队向险逆行;市住建局迅速成立2个党员突击队和1个志愿服务队,调配全市住建系统应急评估专家150余人,分35个组全面投入石棉县各乡镇农村住房应急评估工作,推动全市抗震救灾工作尽快转到灾损评估和灾后重建阶段;市发改委组织“红旗帜”志愿服务队参与抗震救灾,做好救灾物资供应保障等工作;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红旗帜”志愿服务队1250余名退役军人已做好备勤,随时待命……他们在抗震救灾现场、在群众所需之处,一面面红色旗帜迎风飘扬,筑起一座座“红色堡垒”。
入户调查、分发爱心蔬菜、核酸检测秩序维持……去年10月,面对严峻防疫形势,市区级部门党员联合社区党组织迅速在战“疫”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积极投入疫情阻击战,让党旗在疫情防控阵地上高高飘扬。
防疫期间,党员志愿者李祥民立即向所在社区报到,就地转化为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从疫情防控站点所需的桌椅板凳、路障设施,到测温器、口罩、雨衣、手套等疫情防控必需物品的提供,再到工作人员的物资保障,还有进出时的扫码登记,事无巨细。
“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就像一台大机器,每一个人都是这台机器能够有效运转的小小螺丝钉。”他说,每一颗螺丝虽小,但都不可或缺,每一项工作的背后,离不开党员志愿者的倾情付出,更离不开居民群众的支持配合。
党员志愿者们分布在全市各个角落,共同扛起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微小而伟大,平凡而闪耀。
本报记者 郑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