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以至千里 从试点到推开
——市供销社全力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综合改革不断深入
2020年2月,全部改革事项全面完成并进行销账。在2020年6月召开的全国供销合作社深化综合改革暨推进培育壮大工程电视电话会议上,雅安市作为四川省推荐的唯一一个市级供销社,就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经验进行典型书面交流;
疫情期间,市供销社下属四川田舍益家公司在主城区设立5个市政府“菜篮子”平价蔬菜供应点,图为第一江岸平价蔬菜供应点
2020年11月,总社向全国供销系统发文推广综合改革典型案例19例,雅安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入选,为四川省唯一入选案例;汉源县供销社入选总社《百强县级社典型案例》,该材料仅收录全国23个案例,四川省仅1例;
2020年11月,名山区蒙和源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四社创建”工作入选总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典型案例》,该材料仅收录全国30个案例,四川省仅1例;
……
这样的成绩,无不振奋人心。
累累硕果的背后,是雅安供销人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气魄担当,是雅安供销人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拼搏奋斗,是雅安供销人为农、务农、姓农的宗旨与初心。
在困境中突围,在挑战中坚守,在改革中发展。近三年是市供销社发展的最好时期,综合改革赢得了党委、政府的肯定,农民的认可,社会的认同,经济发展速度之快,经济运行质量之好前所未有。
三年来,市供销社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围绕乡村振兴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大局,按照省社“两端”“两网”建设工作要求,结合雅安实际,守正创新、勇于担当,积极探索农村供给侧改革,以党建带社建,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基层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在全市构建起为农服务新体系。
辟源头以引活水
瞄准需求变化助农作用日趋凸显
“土地托管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提起土地托管,宝兴县灵关镇农民赞不绝口,“全程托管,可以腾出时间打工,收入也增加了。”
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围绕如何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全市供销系统开展“保姆式”“菜单式”土地托管服务,目前已完成托管面积 50万亩。
依托供销系统内农资企业和基层社,积极开展以土地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民提供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系列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较好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经济”的问题。目前,雅安供销社直属复兴农资公司和富博公司积极争取各县(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已在石棉、天全、芦山等承接5个项目。
除了土地托管如火如荼之外,各种瞄准“三农”新需求的服务创新层出不穷。
农业科技“上山下乡”,带小农户驶入现代农业发展快车道。无人机、绿色生物农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新兴技术被引进田间地头,解决了一家一户单打独斗解决不了的难题。
破解农民“融资难”问题。依照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创造性提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我市依托农村经营服务网点代办银行基础金融业务,破解农民融资难问题。
积极完善为农服务协同机制。各地供销合作社与党政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的横向联合不断加强,形成为农服务合力。
提升流通服务水平
为农服务中心成富民“金扁担”
去年以来,名山区百丈镇安桥村茶叶种植大户车亚梅当起了“甩手掌柜”。“我现在与名山区供销合作社安桥为农服务中心合作,农机维修、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销售都交给他们管。这样的种茶体验跟以前可真不一样。”车亚梅说。
目前,名山区安桥村供销合作社已吸纳像车亚梅一样的农户3540人,覆盖该村11个组的所有人员,做到全村入社。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供销社要扎根农村,要服务农民,这是供销社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为破解新时期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问题, 2019年起,全市供销系统大力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把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有机结合,整合涉农公共服务资源,承接政府购买项目,成为落实国家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载体。
以此为开端,雅安大地上,一座座规模不同但服务宗旨相同的为农服务中心不断涌现,掀起了为农服务新的热潮。
围绕农民加油难、快递难、信贷难、销售难等“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2019年,市供销社主导以市场化的投资建设新模式,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把平台建成开放、包容、共享的服务平台,通过利益联结吸引各方共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业态主要为主导经营、合作经营、带动服务,其中,撬装加油是支撑服务项目,带动各项业态发展,开创新供销发展的新格局。
为了把蓝图变为现实,我市把构建全市为农服务体系集合为农民群众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商贸流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包装为投资项目,吸引有实力的国企、社企参与,共同为乡村振兴作贡献。在市供销社的积极宣传推动下,由雅安供销投资集团牵头,与省、市四家公司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共同组建雅安供销乡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由该公司牵头,整合资源,市场化投资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构建全市为农服务体系。围绕“为民、便民、惠民”的要求,该公司计划投资1.8亿元,在全市建60个线下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并以线上数字(网络)供销社为载体,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构建具有新供销特色的为农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一体化的为农服务业务,使为农服务平台有效益、可生存、能发展。
只有基层组织的“根基茁壮”,才能换来供销合作事业的“枝繁叶茂”。我市按照“一平台一企业”的原则,吸引村集体经济、农民和县社投资入股,共同发展。首先由社有企业牵头,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发起,引农入社,成立村级供销社;然后由雅安供销乡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和县(区)供销社公司、村级供销社按股份共同出资组建平台公司,公司在当地注册、当地纳税。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级供销社间接成为企业股东,以股权形式建立与农民的密切联系。为打消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顾虑,采取“村集体、社员保底分红+投资股权分配”的方式。平台场地原则上利用两项改革闲置的乡政府或村委会资产,催化了“后半篇”文章的化学反应,促进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将农民、村集体、县(区)供销社和省市供销企业有机联结起来,真正实现了“上下贯通、共建共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两年来,全市六县两区2021年新建为农服务中心共10个,已建成投运7个。经过前期的现场调查和各个县(区)的实际情况,计划2022年原则上在每个县(区)都建成2至3个服务中心,其他点位陆续建成,以实现三年建成60个为农服务中心的目标。
近日,记者在雨城区草坝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看到,这里作为全市最大的为农服务中心,具备“两库两室三中心”,即机具仓库、配件仓库、无人机电池充电室、农资配送室、信息化中心、农机展示中心、农机维修中心等,配备的硬件设施科技含量较高。中心建立的信息平台主要包含茶园物联网、产品追溯系统、实时视频监控、交易数据、灌溉控制、病虫测报、地块信息等几大模块。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为农服务中心还开展雨城区农资联盟,实施互联网+农资管理模式,为该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春种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我市为农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营不但受到农民的欢迎,也得到党委政府的认可,并通过“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的方式,充分发挥村“两委”连接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积极作用,联合推动土地托管工作,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取得丰硕成果:
——运营管理提升。为农服务中心由公司统一进行管理,负责日常经营。按照两种模式进行经营,除油品以外,中心将业务用房提供给商家,由商家进驻自主经营,公司统一收取场地租赁费;由商家提供货品,公司直接负责经营,开展油品、商超、电商、便民服务、农资销售、农技服务等业务,并以“数字供销”为载体,建立为农服务中心数字平台,满足为农服务中心的运营需求。两种运营管理模式灵活选择,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资金瓶颈和人员缺乏的问题,为服务中心的长久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优质发展凸显。从经营主体来看,通过利益联结方式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间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借助产业链的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产业绿色化和优质化发展。从资源配置来看,企业配合供销社加快基层合作社建设,大力开展以农民闲置的房屋、土地、菜地等方式入股,打造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增收业务,通过收益对半等共享理念,实现农民创业、就业与增收。从发展优势着眼,通过信息技术对供销涉农业务和基层组织运行进行刚性规范,强化“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与供需直接对接,实现线下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最后一公里”物流、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撬装加油等服务线上化,提高综合服务效率。
为农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正成为供销系统的又一根“金扁担”,与乡亲们一起挑起振兴乡村的新希望。
巍巍周公山,悠悠青衣江中水。雅安物产,琳琅满目。在这方沃土上,市供销社始终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不断建设为民服务体系、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积极建设为农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农民的“贴心人”、乡村振兴的“护航人”。
“衡量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能不能提升为农服务水平,能不能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对此,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供销合作社的地位作用才能更加凸显,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作为,全市供销人正以全新的姿态、创新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砥砺奋进在为农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