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动能 开新局 不负时代再出发
——汉源县五年发展成效回顾(二)
汉源湖风光
索道改变了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村民出行方式
汉源县城夜景
高峡出平湖,碧水映黎城。眺望汉源湖,一片生机盎然。
五年来,一曲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汉源之声”唱响汉源湖两岸,沿湖、依山而居的群众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步履铿锵、奋勇争先、奋力前行,亦从容而又坚定地一直向前。
五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使命任务,28.5万汉源儿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
这五年,无疑是团结苦干、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玉汝于成的五年。
无惧于“战”——
五年来,战胜了这些困难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留下深深的辙痕。
回望披荆斩棘的五年,面对决胜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面对抗击新冠疫情的重大考验,面对化解沉疴顽疾的艰巨任务,汉源县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时,用非常之力推进非常之事,无惧于“战”,必定交出让全县人民满意的答卷!
战“贫”,靠的是不服输、不怕苦的毅力。
12月9日,冬寒料峭,却也抵挡不住片马彝族乡万坪村采收牛膝的热情,挖牛膝、打包、装车、运输,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距离汉源县城60多公里的高山村落,拥有着一片1300余亩的牛膝种植基地,带给群众1200余万的收入。用万坪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国坪的话说:“没想到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技术缺乏等因素制约下的万坪村,也能走上致富的道路,没想到产业基础薄弱的万坪村,还能靠着牛膝脱贫增收。”
而这些,有赖于脱贫攻坚的“春风”吹拂,才让这片土地真正焕发了生机。
同样的改变还发生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的永利彝族乡古路村,曾经“与世隔绝”的村落早已成为了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村”,古路索道的开通运营、村民有产业傍身,古路村早已“苦味”不再,而是甘味绵长。《古路村脱贫巨变》经验走进中南海、登上新闻联播。
五年来,汉源全县干部群众用心用情,下足绣花功夫,一起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不仅63个贫困村、8826户3003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户脱贫、村退出,还提前两年完成全部脱贫任务,汉源县贫困发生率从10.5%下降为0。因着出色的战贫成绩,汉源县先后四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的荣誉。
战“疫”,靠的是勇往直前、不畏生死的决心。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汉源人民并未退缩。在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精准防控策略,以及迅速组建五级联防联控和“网格化”管理防控体系下,构筑起了汉源县人民的防控“安全墙”。
通过累计排查来(返)汉人员超8万人次,规范落实集中或居家管控措施7000余人次,累计核酸检测28万人次,打赢了一场场抗疫硬仗,实现汉源县零感染、零病例、零输入。
这期间,更是涌现出了“五朵金花”逆行战“疫”不辱使命平安载誉归来,以及1057万元捐款、310吨生活物资星夜驰援湖北等感人故事。
持续把握住疫情防控安全线,汉源县还在全域压茬推进新冠疫苗接种上不松劲。汉源县26万3岁以上人群实现应接尽接,近3万满足条件人员实现加强免疫。
经过大风大浪的考验,经过大战大考的淬炼,更加凸显了汉源人民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毅力。敢于向“沉疴”亮剑,库区十年难题,两年胜利攻坚,汉源县打赢了用电秩序整治硬仗,实现了25122只智能电表全部安装并计量收费。
实践证明,紧握“奋斗之笔”,未来必然可期。
主动于“融”——
五年来,构建了新的格局
12月9日,沿着县城第二通道、滨湖绿道一路前行,蓝天白云,青山环抱,河水清清,宽敞的大道把各具特色的建筑群串联起来,财富商业中心、美食城、富林记忆公园、县城农业公园、湖光半岛国际康养度假区……展示着汉源县这座阳光康养城的风采。
过去五年,一体化城市建设推进、产城相融,让汉源城乡面貌魅力彰显。
城市公园是彰显城市品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锻炼的好去处。富林记忆公园无疑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富林记忆公园依湖而建,公园充分利用了滨水生态带重新将整个汉源湖沿岸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地标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诸多汉源文化元素,是集文化、休闲、景观、配套于一体的城市休闲之地。
“富林记忆公园不仅环境优美、很养眼,也是健身、休闲娱乐之地。富林记忆公园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扮靓了汉源湖。”市民张笑月说,如今,一到傍晚或空闲之时,就爱带孩子来这儿打卡。
市民言语中的自信,源于汉源县近年来城市颜值的不断提升,也源于汉源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结果。
近年来,厚植生态本底,汉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散乱污”企业、秸秆禁烧、道路扬尘等专项整治,致使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8.8%,让汉源生态环境更佳,也让汉源生态颜值更高。
再看汉源城乡变化,通过推进“双核带动、三片联动、多点协同”的城乡一体均衡发展,勾勒出城乡互动、产村相融的美丽城乡画卷。
沿着县城主道前往九襄镇寨子门,国道108线老车站到梨城北路梨花仙子长达27年的“断头路”焕然一新。道路两旁餐馆正在营业,前来用餐的群众络绎不绝。
谈起以往这条“断头路”,商家们一个劲儿摇头。“寨子门老旧房屋阻断纵向‘大动脉’长达27年,严重堵塞城镇交通,阻碍城镇建设,制约经济发展。”商户王先生说,如今,寨子门断头路全线贯通,直接改变了九襄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和九襄的城市形象,也让当地的经济得到了更好发展。
长达27年“断头路”的打通,不仅是九襄镇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一步,更是汉源县城乡互动、产村相融美丽城乡画卷的一个缩影。
谈及汉源城乡面貌魅力彰显,其中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亮点,便是乡村振兴。
时间回到今年5月,2021山区县乡村振兴峰会再次在汉源召开,会议期间,专家云集,交流献策,共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凝聚起山区县乡村振兴发展共识。
其实,举办此类峰会,汉源县已经是第三次了。但,为何会在汉源举办三次?
“汉源县近年来切实在合作、赋能、共享上下功夫,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县实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路子……”峰会上,汉源县委书记郑朝彬的话给出了答案。
连续三次举办此类峰会,其中透露着汉源县在乡村振兴上的作为。
汉源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表示,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汉源县整合投入资金4.6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等乡村振兴项目480个,集中打造清溪、九襄、皇木等“5+1”重点区域、特色线路,并成功创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镇2个、示范村3个,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再上台阶。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所往。
回望汉源五年来走过的道路,才能为未来指明方向。我们坚信,只要汉源上下同心协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美的新汉源,一定会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