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促就业 乡村振兴“新引擎”
——名山区“以工代赈”工作开展综述
今年以来,名山区深耕为民情怀,充分发挥以工代赈促进作用,加快补齐农村生产生活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短板,着力解决农村生产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以工代赈工作不断取得成效,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形成了“惠民济困、以劳取酬、排难创新、造福于民”的崭新面貌。
顺民意 项目群众说了算
以工代赈关键是发挥好“赈”的作用。
2020年11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农办、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草局、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和单位印发实施了《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将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五个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广泛组织动员农村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尽最大可能提供就近就业岗位。
名山区先行先试,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两条主线,优先布局乡村振兴重点发展区、产业发展集中区,积极谋划储备以工代赈项目,建立“十四五”期间以工代赈项目库。
“以工代赈的核心就是为民二字。说白了就是要把握好项目建而有用,群众做而有获。”名山区发展与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让以工代赈项目发挥更好的作用,名山区采用“上下联动”的方式征集项目。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上报项目,再由发改部门收集完成项目,经过与行业主管部门会商,形成统一意见再下发乡镇,形成共识,共同完成项目的储备筛选工作。
中坝村沟渠治理项目、大同村柑橘基地产业路建设项目……在名山区2021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清单中可以看到,处处皆是民意,件件皆见民心。
为保证项目施工质量,名山区通过“村+镇+主管部门”的三级监督体系,不断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项目业主管理以工代赈项目的能力。村级成立质量监督小组,承担项目推进的全程监督和工程质量评议工作,实现“自己的村庄自己建,村里的事情村民管”。镇级派出监督代表,项目所在乡镇确定的分管领导和专人负责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资金、劳务报酬发放、培训、档案等工作的落实,确保项目管理规范、资金安全、报酬到位、档案完整。主管部门定期监督,区发改局在以工代赈项目的监督过程中,通过建立“一单两账”将监督过程台账化,“监督检查记录单”记录每一次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并定期销号。
得民心 家门口的赚钱工作
今年以来,名山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达530万元。项目建设中,用工首先考虑项目村和项目所在乡镇群众,重点吸纳已脱贫户、特殊困难对象及受灾受疫情滞留群众。
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赢得群众点赞。
位于名山区中峰镇秦场村的以工代赈项目为道路硬化3300米,新建边沟150米,新建排水沟500米,项目已于7月28日竣工,目前完成了镇级验收。该项目建好后,有效带动了秦场村林竹产业以及茶产业的发展,更加方便当地群众。
“以前我都是外出务工,因为疫情原因,就留在了家里。刚好村上有修路、修水沟的工程,村干部就打电话叫我去打零工。”名山区中峰镇秦场村村民赵勇说,搬砂子、搅拌混凝土,这与自己在工地上从事的工作类型是一样的。
“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守着家就能干活,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到家庭。”赵勇说。
据悉,在项目建设中,参与工程建设务工人员共计78人,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劳务报酬67万元,项目完工时预计劳务报酬发放可达到120万元,占上级下达以工代赈资金比例24%,其中针对已脱贫群众、特殊受益对象及受灾受疫情滞留群众预计发放劳务报酬70万元。项目建成后,项目所在乡镇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了,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了,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也变多了。
提民智 授人以渔看长远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除了环境和钱袋子的变化外,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洗礼。以工代赈,就是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群众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
在新店镇中坝村扩宽产业路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新店镇白马村村民李万约正在忙碌。虽然额头上全是汗水,但是脸上却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政府让我去参加培训,培训合格后,我就留在了工地上工作。”李万约说,因为身有残疾,外出务工处处受限。以工代赈的项目下来后,通过技能培训让李万约顺利就业。“工资还是比较可以的,头一个月挣了四千多元,第二个月拿了三千七百多元。”李万约说到自己的工资,非常开心。
以工代赈其实就是“药引子”。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引导大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进一步增强他们依靠自身劳动实现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
除了“授人以鱼”,让群众在以工代赈中挣到钱,名山区还“授人以渔”,通过“三级培训”让务工人员掌握新的技能。
在县级培训中,由名山区发改与人社部门牵头,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对有务工需求的群众开展劳动技能和产业发展培训;在镇级培训中,由项目所在地镇政府组织,项目实施单位承办,在项目开工前,对参与项目建设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岗前技能和安全生产理论培训;采取“培训+上岗”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帮助参与务工的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据了解,2021年名山区在全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确定了19个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实施,总投资3399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3385万元,预计发放劳务报酬446万元,占财政资金的13.18%,预计吸纳务工群众484人(其中本区456人),组织培训1200人次以上。目前已开工项目12个,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00余万元,组织培训人次达600人次以上。
“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补上了‘三农’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档升级、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成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桥梁。”名山区发展与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