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图片2 图片2
您当前的位置:雅安分频道  >  特别关注  

“张碗,我很喜欢这里”

2021-10-13 15:50:18
来源:雅安日报
编辑:山盈盈

“张碗,我很喜欢这里”

——记全省2020年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个人朱飞

近日,2020年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个人朱飞再次来到他“战斗过”的地方——雨城区青江街道张碗村。

“张碗,我很喜欢这里!我一直记挂着村里周义一家,今天刚好去看看。”朱飞一边开车一边说。

“这个时候,周义应该送卖菜的母亲回到家了。”提到周义,朱飞有说不完的担心。

一如既往地关心

周义家离村道还有一段石板路。这条石板路看似普通,但胜在倾斜度小,容易行走,同时,相较于水泥路,更不容易长青苔,造价也便宜一些。

“周义,你在家吗?”朱飞站在院子里喊道。

“朱书记?朱书记,真的是你吗?好久没见到你了。”周义推开木门走出来,与朱飞相对而坐。

“母亲在菜市场吗?前段时间听说她脚痛,有没有去医院检查?”朱飞问。

“老毛病了,医生说吃点药能控制一下。”周义和母亲都患有侏儒症,母亲在市区一菜市场摆摊卖菜,在朱飞以及社会人士的帮助下,母亲的摊位费得到一定减免。每天凌晨2点,周义就会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母亲到菜市场,然后他去批发市场打菜,再运回摊点,接着帮助母亲分门别类地把菜摆好,看着母亲吃了早餐才回家。

回到家的周义并不轻松,父亲瘫痪在床,需要他寸步不离地照顾。

“好在父亲吃了药,有点效果,现在拄着棍子也能走出来。”周义说。

朱飞问周义,低保是否还在继续领,并叮嘱他,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去医院,国家的政策报销比例很高。

脱贫不忘感党恩

泰戈尔说过:“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这句话在周义一家、在朱飞曾经奋斗过的张碗村,得以体现。

当得知朱飞调离张碗村后,周义编辑了一条短信发送给朱飞:“朱书记,今天听说你调走了,感谢你曾经的帮助和关心,谢谢朱书记,以后有空来我家耍。”

“这些年也谢谢你们一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希望你们以后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空了我会回张碗看你们。”收到短信后,朱飞立马编辑好信息发送过去。

“我把周义当成好兄弟、真朋友。”朱飞说,所以他们一家让他念念不忘。

周义腼腆地说:“我毫无保留地相信他(朱飞)。”

朱飞(右)询问周义目前的生活情况

因为几年的交心,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第三天,周义的母亲来到村口的卡点,交了300元给朱飞,让朱飞一定帮她捐给武汉。

“周义母亲的举动让我十分感动。”朱飞说,300元是周义一家卖菜几天的收入。

随后,在周义母亲的带动下,张碗村发起向湖北武汉募捐的活动。全村共捐款2万多元。同时,村民还自发将自家菜地种植的蔬菜送到村委会,让村干部送到市区各大医院。

这是昔日贫困村张碗村的报恩之举。

致富路上接力跑

张碗村紧邻雅上路和中心城区,全村山多水少,无支柱产业。

朱飞的加入,给了张碗村一个新的机会。

张碗村党委书记杨海说:“在朱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2020年9月,张碗村扶贫直销店在市区开业,张碗村的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

同时,张碗村还因地制宜发展起500亩果树产业、1000亩蔬菜产业、500亩养殖产业“三大特色产业”,发展林下配套种植和养殖,以“水果+蔬菜+生态鸡+生态土鸡蛋”为产业链,探索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青青村社、田舍益家等电商合作,采取“双培(专家培训+土专家指导)+双帮(村党组织帮+致富带头人帮)+双促(促产量+促品质)+双销(线下销+线上销)”助推机制,实现脱贫户“产业成规模、产品成堆卖、货款成堆拿”,保障了“菜篮子”“果盘子”,稳定增收基础。

看着张碗村的特色农产品,朱飞决定在村里建一个冻库。冻库平时可出租给城里的餐馆使用,也可用于存放村里的特色农产品。

朱飞说:“当初修建冻库这个集体经济项目,就是为了给村民分红。所有张碗村的村民都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这些项目获得的收益,全部纳入张碗村集体经济账户,这些钱可用于村里修路架桥、基础设施维护、群众种植经济作物的补贴。”

扶贫攻坚要一茬一茬接着干,乡村振兴要一棒一棒接着跑。

今年5月,朱飞结束派驻,同事沙友接任张碗村第一书记,离开时,朱飞既有不舍也有不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担忧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张碗村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国家和区里对扶贫工作的重视,还有沙书记扎根帮扶的决心,村子致富奔康的劲头只增无减。”朱飞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是像朱飞和沙友这样的帮扶干部为之努力奋斗和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