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图片2 图片2
您当前的位置:雅安分频道  >  特别关注  

就业扶贫不松劲 开启增收“薪”模式

2020-10-23 14:35:59
来源:北纬网
编辑:周濛

就业扶贫不松劲 开启增收“薪”模式

——全市抓好“五个一批”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综述

近年来,我市通过转移就业输出一批、扶贫载体吸纳一批、返乡创业带动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五个一批”建设,紧抓就业扶贫不放松,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9月底,全市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54689人,其中实现转移就业24469人、务农24765人、通过农村公益性岗位安置5145人、实现创业310人。

我市举办的送岗位下乡活动现场,求职者挑选心仪岗位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21日,雨城区精瑞汽车零配件加工厂内,十几名工人正动作娴熟地将板材放入传送带。这些工人中,不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这个配件加工厂,他们纷纷实现稳定就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在工厂务工平均一年能挣3万元至4万元,并且干得越多,挣得也越多。”雨城区精瑞汽车零配件加工厂负责人李鹏程说,加工厂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需求量较大,技术含量要求相对较低。

正是这一原因,雨城区精瑞汽车零配件加工厂成了我市扶贫车间之一,帮助不少就业困难人员、贫困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就业,达成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愿望。

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就业扶贫车间11个、就业扶贫基地23个,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480人。

近年来,我市加强就业扶贫载体建设,鼓励和引导园区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乡入村设立生产点、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帮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大力鼓励和支持重点项目、园区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积极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各类奖补政策,拓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

同时,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财政支持、融资信贷等政策支撑,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及农民企业家返乡下乡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合理有序开发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地质灾害监测、环境卫生保洁、劳动保障协理等农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大龄、残疾、家庭特别困难的贫困劳动力。

技能培训 “授人以渔”

技能培训是脱贫致富的“智力”保障。

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发专项能力,先后三批次公布了专项职业能力培训技术规程,新增茶鲜叶采摘、名优绿茶加工、病患陪护、母婴生活护理、小儿推拿、烹饪原料切配等时间短、方便学、适应快、实用佳、产业近、就业好的专项能力工种。

积极组织开展以工代训、订单式培训、扶贫专班培训和新型学徒制培训,以满足贫困劳动力培训的多元需求。截至目前,我市已组织1280名脱贫劳动力开展了中式烹调、病患陪护、工艺编结等培训。

建立省级专家服务的长效机制,邀请西南交大、四川农业大学、省林科院等单位专家深入各县(区)基层实施智力帮扶,助力基础教育、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

在此基础上,我市通过信息系统查询、档案查询等方式全面梳理,为每户贫困家庭建立就业帮扶明白卡,逐条登记就业帮扶措施,完善佐证材料。协调乡镇和村干部面对面向贫困户做好讲解,并将资料存入贫困家庭帮扶档案。召开数据分析碰头会,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一方面,深入各乡(镇、街道)全面开展就业扶贫摸底,逐户了解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贫困劳动力资源信息台账,实行“一户一策”就业服务措施。

另一方面,结合贫困劳动者岗位需求、技术专长,主动与用工企业对接,实地走访收集岗位。梳理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采取“点对点”搭桥服务,向贫困家庭劳动力推荐适合的岗位,为贫困人员提供精准就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