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 花开正香
——探访我市部分县区乡村脱贫攻坚新气象
今年开春以来,我市聚焦建设“五美乡村”, 推动乡村振兴,拉开了脱贫攻坚的春季强力攻势。通过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工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汉源县安乐乡洪福村:
村里有了合作社 黄果柑香飘脱贫路
阳春三月,汉源县安乐乡洪福村硕果累累的黄果柑基地里,春风带着阵阵果香。
黄果柑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较好的产业脱贫项目。汉源县安乐乡洪福村通过发展黄果柑种植,推广“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黄果柑种植成为农民致富“聚宝盆”。
汉源县安乐乡洪福村的村民靠种植黄果柑致富
合作社成“智慧锦囊”
村民生活有了奔头
羊本建家曾是洪福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祖祖辈辈种玉米,无奈忙碌了几代人也没脱贫。
2017年村里的合作社成立, 羊本建选择了这里作为他的“新职场”。与印象中的合作社完全不一样,这里居然比企业还忙碌,已是不惑之年的羊本建,每天起早贪黑忙得不亦乐乎。
“只要合作社把我留下,我就一直干下去。” 羊本建对合作社前景看好。
如今,黄果柑在当地不仅仅是每户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还带动了上下游的相关产业,打通了产业链,洗选厂、纸箱厂等都在建设中,用于生鲜蔬果保鲜的气调库也在规划中。
“有问题找合作社。”如今,在羊本建心里,合作社已经成了他解决问题的“智慧锦囊”。
至于未来,他想和乡亲们一起把黄果柑产业链做起来。村里已经有了企业,不少在外打工的青年自然会乐意返乡就业或创业,家乡有了希望,生活也有了奔头。
利益共享 助农增收
连日来,洪福村的果农正忙着在基地里采摘黄果柑。万绿丛中,果农们的笑脸在一枚枚黄果柑的衬托下更加明艳。
李国云今年43岁,从年轻时就种黄果柑。提起黄果柑,他既爱又恨。爱的是黄果柑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恨的是年年黄果柑销售季,果商和黄果柑经纪人争相压价,果农非常被动。李国云想将黄果柑存入冷库等待好行情,但又担心风险太大。
其实,李国云遇到的问题是全村果农遇到的共同问题。但就在2017年,当地果农迎来新机遇。
为了让贫困户走上自我发展、持续稳定增收的良性循环之路,该村因地制宜, 2017年,引进一家公司,整村土地流转,将有关部门为贫困户提供的黄果柑产业扶贫物资等交由该公司,并成立合作社,创新经营模式,将产业示范基地的规划和兴建以及长期发展与消费需求相关联,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黄果柑产业。
果农将黄果柑、果树或土地作为股本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利用自身资源统一经营,完成品牌塑造、市场开拓和农超对接等,以提升销售价格,实现效益最大化。
让果农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和较高的利润空间,并参与分红,就这样洪福村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合作社、企业与农户之间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羊波涛说,合作社运用先进的经营理念,以规模化种植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产业链,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等功能作用。
有政策支持 眼光更长远
今年春节刚过,黄果柑进入成熟期,当地果农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对于李国云来说,喜悦中还有激动。
因为黄果柑一成熟,他要与合作社签订《土地入股合同》,将现有土地作为股本加入合作社参与分红。
李国云算了一笔账,他家有10 亩果园,黄果柑市场价为每公斤4.5元,合作社的收购价为每公斤3.8元,而且还可以分级卖。除去购买农资等支出,将土地入股,半年时间他将获取5000元的红利。
羊波涛说,全村将通过合作社入股方式带动当地农户脱贫。合作社计划黄果柑收购结束后,将100户果农的1000多亩果园经营权入股,目前正在和果农协商中。
“如果仅仅是能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这还远远不够。带领农民增收致富,要把开拓市场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羊波涛想法更大胆,他要结合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大树葡萄园、安乐黄果柑基地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说起洪福村产业发展的未来,羊波涛一脸欣喜。
宝兴县永富乡若笔村:
蜜蜂住进“小别墅” 村民走上致富路
宝兴县永富乡若笔村是该县通过养蜂实施精准扶贫的特色村之一。去年,全村蜂农统一思想,通过整村推进、提升影响力,打造品牌来发展养蜂产业,全村20名贫困人员成功脱贫。而今,该村为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将“甜蜜事业”不断做大,未来两年,预计该村所有农户可通过发展养蜂产业实现奔康。
宝兴县永富乡若笔村村民通过养蜂脱贫
帮扶送蜜蜂 村民喜脱贫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踩着碎石和春泥,记者来到当地脱贫户冯祥齐家。
在冯祥齐家的屋后坡地上,摆放着很多蜂箱,蜂箱脚下垫着空心砖,覆着保温膜,再盖上瓦楞片,俨然是蜜蜂们的“小别墅”。
“现在的日子,以前真不敢想。”56岁的冯祥齐,眯着眼睛回忆。
本来一家四口,过得还算凑合,可一场变故几乎摧毁这个家。
2013年,孙儿一出生就查出有先心病,“为了治病,欠了一屁股债。”冯祥齐成了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没想到,一群飞来的小蜜蜂,改变了他的生活。
2014年,村里搞大规模养殖中蜂精准扶贫。冯祥齐开始很抵触。一是不懂技术,二是每个蜂箱要投资300多元,养数十箱要好几千元,家里拿不出来。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联系帮扶单位免费提供了5群蜂。在驻村农技员帮助指导下,冯祥齐当年6月份收获第一批蜂蜜,收入五千余元。“金黄金黄,那叫一个甜!”
2015年,在小额贷款帮助下,冯祥齐又投资 1万多元养了40箱中蜂。恰逢气候适宜,在驻村农技员技术帮扶下,不到一个月,冯祥齐的中蜂就发展到50多桶。
“我家去年产的蜂蜜全部卖断货,收入1.7万余元。”冯祥齐说。
除了养殖中蜂,冯祥齐又开始尝试养羊。
“去年,除去蜂蜜和养殖收入外,还有各种补贴。”“甜蜜产业”让他很快就脱了贫。
“我正琢磨着扩大生产规模,像蜜蜂一样勤劳不息。”冯祥齐话音刚落,若笔村第一书记王利接着说,今年不仅要增加规模,还要帮他销售。目前村上正在和成都某企业对接蜂蜜订单,价格比普通蜜高出一些。
听到这样的好消息,冯祥齐又咧嘴一笑:“我还要致富呢!”
走模式化发展 村民持续增收
3月27日一大早,乡上的农技员就来到若笔村,对村里新发展养蜂产业的养殖户进行春季养蜂管理技术培训。
“若笔村一直都有养蜂传统,不过由于技术不过关,一直没有发展壮大,虽然养蜂能卖些钱,农户收益不明显。”王利说,该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11人,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他们缺劳动力、缺技能,抗风险能力弱,成为脱贫路上的“老大难”。 如何让留守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挣到钱?
该村帮扶单位瞄准了养蜂产业。若笔村有5万余亩山林,蜜源丰富,且养蜂投入小、难度小、见效快,是条致富的好路子。
2014年上半年,经过考察、选择等程序后,该村为当地农户集中购买了蜂箱,随后安置到户。
“养蜂不需要建专门的场地,不占耕地,山区农村房前屋后,都可以设为养蜂场,一般贫困户都能做到。同时,投资少见效快,能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王利介绍,在充分尊重贫困户选择的基础上,若笔村很快形成了整村推进、带动全村贫困户养蜂的发展方式。
目前,若笔村养蜂产业扶贫模式有三种:贫困户自己养,以5箱蜂开始起步,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合作共养,贫困户有养蜂意愿的,组成一个合作社集中养蜂,统一管理,向规模化发展,贫困户年底分红;大户代养,贫困户以蜂箱入股,由本村或邻村养蜂大户代理饲养,盈利部分按股分红,贫困户获利,适合于完全没有养蜂能力的贫困者。
王利表示,无论哪种发展形式,都要求有制度、有措施、有协议,要坚持精准原则,合理确定扶持谁、怎么扶,做到户户核实、精准到人,由贫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具体承办,让贫困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是真实产业扶贫、扶真实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