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图片2 图片2
您当前的位置:雅安分频道  >  特别关注  

移风易俗“减负” 文明乡风入心

2020-09-03 10:38:40
来源:北纬网
编辑:周濛

移风易俗“减负” 文明乡风入心

石棉县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助脱贫攻坚

近年来,石棉县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纳入助推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文“化”人,摒弃陈规陋习,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让文明新风吹遍石棉山川大地。

脱贫村迎政乡新民村良好的村容村貌 迎政乡供图

把握思想之舵

树立文明意识

2020年的7月,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元根村召开村民大会,19名村民代表举手表决,全票通过了《元根村村规民约》,要求村民严禁铺张浪费,做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不得跟风攀比。

“过去我们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可以说是吃一半扔一半,一般要办三天才行。加上赶人情礼负担也重,无形中增加了家庭压力。”元根村脱贫户欧阳芳说,本来就靠着党和政府的支持才脱了贫,但日常随礼太多、次数频繁,日子也就过得紧巴巴了。

元根村作为石棉县26个省定贫困村之一,除了地理位置偏远、产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群众发展革新意识淡薄也成了致贫甚至是脱贫后极易返贫的重要原因。通过移风易俗助力脱贫攻坚,元根村不仅将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列进了村民日常自觉遵守的规定,还努力把群众看得见、听得懂、学得会、易理解的知识融入乡风文明的建设中去,利用宣传栏、文化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潜移默化地将移风易俗的好处传递给群众。

“我们深知移风易俗不是朝夕能改的,特别是像石棉这样一个典型的汉藏彝杂居区域,多民族融合的基本现状无形中增加了许多阻力。”石棉县彝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倪德福介绍,为了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2017年7月,该研究会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县广大彝族同胞婚姻自由、节俭操办,恪守孝道、丧事简办,积极协调、维护稳定,告别陋习、维护环境。

倡议发出后,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视和肯定,让“人情风”不再成为乡村发展特别是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移风易俗好处多,以往我们彝族家庭办婚礼都要杀牛宰羊,2019年初,我儿子结婚时,摒弃一些繁琐的程序,喜事新办。”欧阳芳说,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践行移风易俗,自觉抵制跟风攀比、大操大办、挥霍浪费等不良行为,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

新棉街道办工作人员向群众宣传文明祭祀等政策

树典型评先进

推行殡葬改革

2019年10月17日,石棉县举办扶贫日主题活动,活动期间为创业致富类、感恩奋进类、移风易俗类“石棉脱贫榜样”代表颁奖,以榜样引领,让文明乡风流行起来。其中,积极响应殡葬改革号召,主动上交棺木的安顺场镇出路村脱贫户张登芳,被评为了当年的移风易俗类“石棉脱贫榜样”。

2018年4月,当号召节地安葬、生态安葬、推行火化、节俭出殡的殡葬改革宣传人员到张登芳所在的村组时,他便觉得这是一件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的好事情。

张登芳积极响应号召,表示要将自家为老人准备的棺木上交,但当他回家告知父母时,却遭到反对。

“入土为安是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但土葬要占用大量的农田耕地,并且破坏环境,减少土地利用率。”为了让父母知晓其中利弊,张登芳将推行火化、节地安葬的理由给父母一一解释,并说明了大修坟墓这种陈规陋习的危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服了父母。“父母都是懂得感恩的人,我们家曾是贫困户,因病致贫曾让我们找不到发展的方向,好在有党和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不仅为我们改建了住房,还发展了产业项目。”

后来,不仅是张登芳的父母同意了,而且在他的带领下,出路村村民积极响应殡葬改革号召,积极上交棺木31副,张登芳也被评为“四川脱贫榜样”。

殡葬改革树新风,移风易俗显文明。2017年底,石棉县被列为四川省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县,石棉县委、县政府按照“节地生态、政策惠民、分类处置、全域改革”的思路,用“真心实意、真抓实干、真金白银”的工作精神,依法有序推进殡葬综合改革。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极大地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2019年11月,石棉县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

正是这样的多措并举,石棉县不断深挖乡风文明的闪光点,用移风易俗“减负”,助力脱贫攻坚。不断激发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石棉县将移风易俗和树典型、评先进等活动结合在一起,极大地增强了当地群众脱贫的精神动力,降低了贫困家庭返贫的风险。

如今的石棉县,从党员干部到基层群众,倡导文明的新风已然树立,从集镇到乡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愈发浓厚,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